**90年代上海房贷的由来**
如今在上海,买房贷款已是常态。但在上世纪90年代,房贷这项概念还是新鲜事物。90年代初,随着浦东开发开放,上海经济飞速发展,房价也水涨船高。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,上海政府于1992年出台了限购令,规定非沪籍居民不得在上海购房。因此,上海当时的购房者几乎都是沪籍居民。
**贷款方式有限**
由于房价高企,很多沪籍居民无力全款购房。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,1993年,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市住宅信托投资公司,专门负责发放个人住房贷款。当时,上海的房贷贷款方式比较简单,只有两种: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。
**贷款利率高昂**
90年代的上海房贷利率比较高。商业贷款利率一般在12%左右,公积金贷款利率也高达8%-9%。这样的利率水平,对贷款购房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负担。
**贷款额度有限**
90年代的上海房贷额度也有限制。一般情况下,商业贷款的最高额度为房价的70%,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额度为房价的80%。这意味着,贷款购房者需要自己支付至少20%-30%的首付。
**贷款期限偏短**
90年代的上海房贷期限普遍较短,大多只有10年或15年。这对于贷款购房者来说,意味着每月需要偿还的月供压力较大。
**贷款审批严格**
90年代的上海房贷审批也比较严格。贷款申请者需要提供收入证明、房产证、户口本等材料。银行会对贷款申请者的资信状况进行严格审查,如果资信状况不佳,贷款申请可能会被拒绝。
90年代的上海房贷市场与如今相比有很大的不同。贷款方式有限、利率高昂、额度有限、期限偏短、审批严格等因素,给当时的贷款购房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成熟,如今的上海房贷市场已经变得更加规范和完善,为广大购房者提供了更加便利和灵活的贷款选择。